橋北村委會干部、調解員等在“鄉(xiāng)村調解咖啡屋”調解矛盾糾紛。楊曉暉 攝
2月10日,萬寧市南橋鎮(zhèn)橋北村,天空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在村里一家溫馨的咖啡室內,一場矛盾糾紛調解正在進行著。原本劍拔弩張的雙方當事人,此刻正坐在舒適的椅子上,面前還分別擺放著一杯醇香撲鼻的咖啡。
這是萬寧市南橋鎮(zhèn)橋北村開展“咖啡調解”的一個縮影。由于萬寧市盛行咖啡產業(yè),為了著力挖掘咖啡文化特色,南橋鎮(zhèn)橋北村設立了“鄉(xiāng)村調解咖啡屋”,“咖啡調解”模式也應運而生。
“咖啡調解”撫平緊張情緒
橋北村委會人民調解員王有光告訴記者,此次調解源于一起因施工造成人身傷害引發(fā)的糾紛。
原來,關某在橋北村委會附近施工,導致路面變得坑坑洼洼。村民朱某和陳某在騎車經過此處時不慎摔倒,造成身體多處受傷。
朱某和陳某要求關某賠償誤工費、修車費等費用。由于雙方多次溝通未果,矛盾逐漸升級。橋北村委會人民調解會得知情況后,決定采用“咖啡調解”進行調解。
王有光負責此次糾紛調解。在調解過程中,他沒有急于切入正題,而是先引導雙方當事人品嘗咖啡,聊聊生活瑣事。眼見緊張的氣氛緩和下來后,王有光再巧妙地引入正題。在輕松的氛圍下,雙方當事人開始心平氣和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我們修路不是為了讓村民以后出行更加方便嗎?”關某不解。
“修路可以理解,但是要把施工現(xiàn)場圍起來吧,畢竟安全第一。”朱某說了自己的想法。
在咖啡香氣的環(huán)繞下,雙方當事人的語氣不再強硬,情緒也逐漸平復下來。王有光抓準時機,從鄰里情分、相互理解等角度出發(fā),耐心地做雙方當事人的思想工作。經過一小時交談,雙方當事人最終達成和解。關某向朱某和陳某道歉,同意一次性向朱某和陳某支付誤工費等5000元。這場棘手的矛盾糾紛,在一杯杯咖啡的陪伴下,得到了解決。
記者了解到,橋北村創(chuàng)立“咖啡調解”模式后,共解決了32件糾紛,有效實現(xiàn)了“小事不出咖啡屋”。2023年11月,橋北村因其出色的鄉(xiāng)村治理經驗脫穎而出,入選了“第三批全國鄉(xiāng)村治理示范村”。
“咖啡調解”拉近人心距離
為什么“咖啡調解”可以取得如此良好的效果?王有光道出了其中的緣由:“‘咖啡調解’關鍵在于打破傳統(tǒng)的嚴肅感、距離感,讓矛盾糾紛的當事人更容易放下心理戒備,以和平、理性的態(tài)度進行溝通協(xié)商!
經歷過“咖啡調解”的村民李某也持有相同感覺。此前,李某曾因土地問題,與鄰居發(fā)生過矛盾糾紛。
“我當時種植檳榔,但是鄰居說那塊土地是他們家的。”李某介紹,兩家人因為土地問題,長期不說話、不來往。
了解此事后,調解員便邀請了兩家人到“鄉(xiāng)村調解咖啡屋”里品嘗咖啡,聊天談心。
“那是我們兩家人這么多年來第一次面對面說話,那一刻,感覺人心之間的距離一下子就拉近了!被貞浧甬敃r的場景,李某不禁感慨道。
在萬寧市南橋鎮(zhèn)黨委副書記符肖軍看來,“咖啡調解”調解的不僅是矛盾糾紛,更是人與人之間珍貴的情誼。他表示,南橋鎮(zhèn)將進一步推廣“咖啡調解”模式,讓更多的人受益于這種充滿人文關懷、富含“人情味”的糾紛解決方式。
如同咖啡屋墻面上那句“沒有什么矛盾是一杯咖啡解決不了的”口號,現(xiàn)如今,“咖啡調解”已成功處理了土地、家庭、鄰里等不同類型的矛盾糾紛。(楊曉暉)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