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長的過程中,絕大多數(shù)人可能都經(jīng)歷過父母口中“別人家孩子”的“摧殘”,考試、比賽、測試,一次又一次的成績比較貫穿著整個學生時代。在微信風靡之后,新一代的家長們又紛紛踏入了朋友圈“曬娃”的步伐,三好學生證書、學科競賽獲獎證書、才藝比賽獲獎證書等無不可曬,而此中滋味自然是有人歡喜亦有人憂。
大部分的中國父母都有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最樸素、最深刻的愿景,那么曬娃和與“別人家孩子”的攀比也就不足為奇了。然而有專家指出,在盲目攀比孩子的背后,反映的是家長的焦慮和懶惰。人生的輸贏不在一時,讓孩子過于負重,不如與之一起成長,做個快樂的普通人也未嘗不可。
李先生:視而不見的教育最可貴
微信風靡后,一些家長樂于在朋友圈“曬娃”,只要孩子有丁點的成績,都會瞬間“好事傳千里”,或“曬成功教育”“曬孩子優(yōu)勢”,或借助旁人的贊美,樹立孩子的榮譽感等。
“兒子班上有一名次次考第一的學生,有一次在等孩子放學時,我碰到了這位學生的家長,便與他交談起來。在講到育兒經(jīng)驗時,他說的一句話讓我感悟很深,‘他從小學習都很優(yōu)秀,我都知道。但無論他取得成績,或者遇到問題,一般我都假裝看不見,除非感覺到他需要我表揚或批評的時候,否則我不會刻意去表揚他,或是批評他,因為他自己有消化功能!崩钕壬f,他很贊同這位父親的教育方法,古語云“數(shù)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教育孩子的時候施以贊美,本無可厚非。但是,過多的表揚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這容易讓孩子滋生驕傲心理,無法面對失敗。
李先生告訴筆者,他一個同學的女兒文文靜靜的,成績都是年級前十,家里人一直也引以為豪。“上次期末考試,她考了年級第20名,成績出來之后,她直接暈倒了。也許是因為周圍人對她的期望很高,一直以來,她學習也很刻苦,面對這樣的成績,她一時接受不了!崩钕壬f,其實無論是和風細雨,還是狂風暴雨,都是自然現(xiàn)象,都應(yīng)該讓孩子自己去經(jīng)歷。無論面對孩子的成功或失敗,都應(yīng)該先等一等,看一看,讓孩子有自己獨立的思考時間,不要用大人的想法去影響他的思維,讓他失去了經(jīng)歷的機會。這樣“視而不見”的教育,更顯智慧和可貴。
李女士:朋友圈“曬娃”,無須過多解讀
“如果說朋友圈曬娃就是‘比孩子’,也透露家長的焦慮和懶惰,對于這一觀點,實難茍同!崩钆烤褪且幻T谂笥讶裢薜募议L,她覺得在朋友圈曬娃就是想通過朋友圈這個平臺記錄孩子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當孩子取得成就時,她只是想跟自己的親朋好友分享一下孩子的成功和自己的喜悅,而并不像某些人說的曬娃“炫耀”。
在李女士的朋友圈里,也有不少人曬娃,曬稚嫩的畫筆描繪的涂鴉,曬質(zhì)樸但純粹的感恩,曬跟家人親密的互動,曬成長值得銘記的瞬間。每每看到那些圖片或者寄語,她都會由衷地點贊,還會寫上兩句真誠地祝福。分享美好和感動,收獲祝福和肯定,何來焦慮和懶惰一說?“當然,也不可避免會有一些人會將“曬娃”看成炫耀、攀比,但這樣的心理也不是不曬就能阻擋的!崩钆空J為,“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須知,別人有分享的自由,我們也有不予查看的權(quán)利。
吳先生就很苦惱,因為吳先生的妻子在朋友圈看了別人家的孩子學了這門技術(shù),上了那個培訓班,取得了怎么樣的成就,就會變得很焦慮。“她看著別人的孩子如何如何優(yōu)秀,她就會覺得自己孩子是不是落后了,然后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我也勸她不要去看,不要多想,但過段時間,她又會開始焦慮。”吳先生覺得人家曬娃,自己看看也就過了,不用過多地去在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路程,沒必要跟隨著人家所謂的成功緊追不放。
王女士:盲目攀比,不如一起進步
王女士認為,對孩子的教育,離不開言傳身教!芭畠旱挠斡臼俏医痰,我也在和她一起練書法。今年夏天,我們一家人在小區(qū)里散步,看著我們的身影漸漸被夕陽拉長,我感到很欣慰。回顧這些年,讓我感到欣慰和開心的,并不是女兒的學習成績,而是在我們的陪伴下,她學會了自主學習,學會了更好地成長!蓖跖空f,好習慣的養(yǎng)成,免不了一“比”,但比的對象不一定是考第一名的,或者“別人家的孩子”,也可以是自己,可以跟自己的過去比,只要你進步了,那就是最棒的。
“現(xiàn)在小孩子就知道穿名牌,用‘蘋果’,但我不希望我的孩子跟人家比誰更有錢,誰用的電子產(chǎn)品更好,誰腳上穿的鞋子更貴,而是比誰更有愛心,誰更有孝心,誰更有責任心。”王女士希望通過正確的比較,告訴孩子什么是對的,什么是不對的,及時給予提醒、糾正不足,并確立一個務(wù)實的目標,保持一顆向上向善的進取心,把“健康快樂”的理念融入成長的每一步。成長有煩惱,陪伴最重要。孩子的成長,家長不能缺席。與其盲目攀比,讓孩子傷心煩惱,不如從自身做起,改正缺點和不足,樹立好學上進的榜樣,與孩子一起努力一起成長,才是負責任、愛孩子。
暑假來臨,參加夏令營活動的孩子也多了,但有些家長總是各種擔心焦慮,唯恐孩子不能適應(yīng)。一位帶隊老師說,其實如今的家長比誰都累,盲目攀比、各種擔心,想方設(shè)法讓孩子變得優(yōu)秀,可是能成為天才者畢竟寥寥無幾。如果可以,家長們可以放下那顆焦慮的心,因為家長能庇護的只能是孩子們的身體,卻庇護不了他們的心靈,可以嘗試放手讓孩子們自己成長。(謝小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