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龍騰飛,金蛇狂舞,歡歌笑語中,又一個蛇年即將來到。
按照傳統(tǒng)的十二生肖順序,蛇年緊隨龍年之后。在悠久的中華文化里,虛擬的龍脫胎于實有的蛇。龍以蛇而生,蛇因龍而榮。中華兒女是龍的傳人,龍早已成為國人的精神象征之一。而蛇圖騰也同樣曾存在于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中。讓我們在闔家團圓的新春,共同品鑒內(nèi)涵豐富的蛇文化。
生肖里為何有蛇
在十二生肖中,蛇不是最兇猛的,可是如果選一個最為可怕的動物,非蛇莫屬。原因何在?虎雖然兇猛得多,卻在偏遠的高山密林里活動。倘若問誰見過老虎,除了在動物園觀賞過,在野外不期而遇者少之又少。相反,在農(nóng)村生活過的很多人都見過蛇。蛇,身體細長,與農(nóng)村割草捆麥子用的繩子幾乎沒有兩樣,膚色多與生存環(huán)境的顏色貼近,常常在人們身邊潛行卻很難被發(fā)現(xiàn)。一不留神,或走路踩在腳下,或割草抓在手里。當蛇怒目圓睜著要纏繞、攻擊人時,你不被嚇得驚叫出聲才怪呢。讓人害怕的蛇,說不定已經(jīng)在你家的墻洞里、房梁上、屋檐下,悄悄潛伏不知多少年了,你說恐怖不恐怖!
空口無憑,有千年文字為證!稌x書·樂廣傳》曾有杯弓蛇影的記載。樂廣有次請朋友在家中歡聚飲宴,之后一位好友居然臥床大病。樂廣聞訊趕緊前去探望,問及病因,才知道是好友飲酒時,總看見杯中漂浮著一條小蛇。喝干酒,杯中則不見蛇影,如此好幾條小蛇下肚,鉆胃穿腸,豈有不病之理。樂廣聽畢一笑,將好友帶到家中,指著墻上高掛的一張蛇形弓,說是此物作怪。好友疑慮打消,病體不治而愈?梢姽湃嗽嗝纯謶稚撸謶值媚晟钊站,恐懼到見蛇影而自危!
可就是如此令人恐懼的蛇,居然位列十二生肖,其因何在?有這樣一個有趣的傳說。很久之前蛇和青蛙是好朋友。那時蛇有腿,而青蛙沒有腿。沒腿的青蛙很勤快,幫著先民除害蟲,保護莊稼。蛇則懶到極致,吃飽了就躺著,若有人驚擾了它的美夢,張口就咬。土地神十分惱火,就向玉皇大帝控訴蛇的罪狀。玉皇大帝查證后獎勤罰懶,砍掉蛇的四條腿賜予青蛙。蛇受到懲罰,反省過錯,每次反思都要蛻掉一層皮以示自新。蛇為了將功補過,拖著長長的軀體鉆洞、潛伏,不聲不響地捕食老鼠和害蟲,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何止死而后已,死去的蛇還將自己的器官“捐獻”給人類作藥治病。正巧玉皇大帝要冊封十二生肖,悔過自新的蛇就躋身于這個光榮行列。
這個答案該列入優(yōu)秀答卷,但卻是一個完全虛構(gòu)的傳奇故事。審視蛇的家族傳統(tǒng),它能列入十二生肖,其原因或許在一個奇字。大凡動物或走或跳或飛,要靠足、靠爪、靠翅膀,蛇無足、無爪、無翅膀卻能行走如飛,快起來連人都追趕不上。說蛇行走如飛,并不夸張。有一種金花蛇,從這棵樹到那棵樹,根本不用下到樹根再爬上去,它不斷在空中扭動身軀,很快就落在了另一棵樹的樹梢,被稱為飛蛇。蛇的生存能力強得奇怪,可以在地上跑,在水里游,在洞里鉆,在樹上飛。蛇在人類先祖眼里就是最神奇的動物之一,神奇得讓人們既害怕又羨慕。
或許,人們對這種神奇、神秘動物的敬畏感,是蛇能成為中華民族遠古圖騰的原因,也是蛇位列十二生肖的重要原因。
歷史悠久的蛇崇拜
人們神奇的敬畏感讓蛇身價百倍,超凡脫俗,形成了年深日久的蛇崇拜。楚漢相爭,劉邦取勝,古代盛傳他斬蛇起義的神秘故事!妒酚洝じ咦姹炯o》記載,劉邦當亭長時押送一批民夫去驪山為秦始皇修造陵墓,一天,探路者回來說,前面有大蛇擋道,不敢通過!案咦孀恚唬骸畨咽啃,何畏!’乃前,拔劍擊斬蛇。蛇遂分為兩,徑開!焙髞,有人看見一個老婦人在斬蛇處哭泣,問她哭為何故?老婦人答曰:“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shù),今為赤帝子斬之,故哭!睋?jù)推測,劉邦當上皇帝后自知出身低賤,便以斬蛇之勇炫耀超人的膽魄。堂堂帝王借助斬蛇立威,此蛇雖死猶榮,將蛇族帶入“高光時代”。
借助蛇樹立威望,劉邦不是首例,更早的記載在《山海經(jīng)》中。書中寫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本奕丝涓概c太陽競跑,追到最西面也沒趕上,眼看著太陽落下?诳孰y忍的他,喝干了黃河水和渭河水,還是干渴難忍,欲趕往北面的大澤喝水,未到即渴死于中途。他掉下的手杖化作了一片桃樹林。
夸父為何與太陽賽跑?這可能說明了中華先祖曾觀測太陽、研究天文?稍谀呛榛臅r代,由于條件局限歸于失敗,只留下像灼灼桃花一樣旺盛的心志,激勵后人。然而,《山海經(jīng)》的作者覺得還不到位,便竭力拔高夸父的形象。拔高的手法是以蛇襯托,讓夸父“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黃蛇”。這氣魄世所罕見!
在中國的創(chuàng)世神話里,人祖是伏羲和女媧!讹L俗通》中有女媧造人的神話:“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边有另一則神話,說是洪水泛濫,先民盡被淹沒,唯有伏羲、女媧兄妹存留世上。天帝命令兄妹二人成親,這才繁衍下眾多華夏子孫。傳說中的先祖伏羲、女媧是何等身材、容貌?《楚辭·天問》寫道:“女媧有體,孰制匠之?”王逸注釋:“女媧人頭蛇身!倍弊⑨尅渡胶=(jīng)·大荒西經(jīng)》也同樣認為:“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庇^賞古人為伏羲、女媧所作的畫像,二位先祖都是人面蛇身,而且兩條蛇身扭結(jié)為一體,難分難舍。
傳說里,中華先祖是“人面蛇身”,足見炎黃子孫對蛇的崇拜由來已久,歷史久遠到混沌初開的荒渺時期。
考古發(fā)現(xiàn)中的蛇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fā)展至今的文明。經(jīng)過幾代學者接續(xù)努力,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窺一斑而知全豹,將蛇文化作為望遠鏡,就可以瞭望到上下五千年的輝煌文明史。
放眼北國,遼寧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彩陶甕,腹部飾有花紋。這些花紋紅底色,黑彩道,有的兩道,有的三道,紋路與蛇頗為相似。據(jù)專家考證,這些彩陶甕距今五千年左右。
縱目南方,在吳越地區(qū)曾發(fā)現(xiàn)三國兩晉時期的不少墓葬。墓中盛行陪葬瓷器魂瓶,亦稱“魂魄瓶”“谷倉”。這些瓷器上的浮雕圖案多是鳥和蛇。為何要把鳥和蛇裝飾在“谷倉”上?農(nóng)業(yè)耕種最怕蟲害與鼠害。蟲害多發(fā)生在水稻生長過程中,嫩生生、水靈靈的葉子時常被小蟲蠶食,導致糧食減產(chǎn)。鳥雀可以啄食這些害蟲,是莊稼的衛(wèi)士。一旦水稻成熟,老鼠樂享盛宴的時光來了,它貪婪地填飽肚子,還要放肆搶掠,把稻谷藏進自己的洞穴。而蛇是老鼠的天敵,即使老鼠鉆進洞穴,蛇仍然可以跟蹤追擊。將鳥和蛇雕塑在被譽為“魂魄瓶”的谷倉上,意在保衛(wèi)糧食安全。
遠眺西部,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博物館收藏著一件蛇紋彩陶壺。陶壺上的蛇紋用黑色描繪,蛇頭圓大,略微有點尖;蛇頸微細,卷曲處稍稍有點粗,細長的尾巴舒展開去,顯得很有力氣。這條蛇生動傳神,看似素描,卻不乏寫意之韻。此壺屬于馬家窯文化類型,距今約五千年。在西南四川的出土文物中,蛇形裝飾也沒缺席。三星堆遺址中出土了蛇鷹陰陽形器,成都金沙遺址也出土過蛇形石雕。
注視東部,先民用蛇形紋飾來裝扮生活用具的時間更早。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人,就把蛇演變?yōu)閹缀螆D紋刻畫在各種陶器上。到了良渚文化時期,那時的先民喜歡將栩栩如生的蛇圖形雕刻在陶器和玉器上。浙江余杭遺址群出土的一塊陶片上,飾有蛇紋;浙江奉化名山后遺址出土的兩件陶豆殘件上,飾有蛇紋;江蘇蘇州吳中區(qū)草鞋山遺址出土的一件陶鼎蓋上,飾有蛇紋;上海金山亭林遺址中采集到的一塊陶片,飾有蛇紋;上海青浦福泉山遺址出土的一件陶鼎的腹部與鼎蓋,飾有蛇紋;同樣是該遺址出土的兩件貫耳壺和一件陶豆上,均飾有蛇紋……陶罐、陶豆、陶鼎上的蛇紋屢見不鮮,不勝枚舉。專家認為,那時蛇對先民的物質(zhì)和精神生活產(chǎn)生了影響,很有可能已成為先民的祭祀靈物,或部族圖騰。
聚焦中原,蛇形態(tài)、蛇紋飾在考古發(fā)現(xiàn)中仍沒有缺席。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上就發(fā)現(xiàn)過蛇紋。陜西渭南地區(qū)出土的鳥龍彩陶盆,那鳥就是“鳥首蛇身”,紋飾與蛇別無二致。河南南陽漢代畫像石拓片《嫦娥奔月》,左上方雕刻的是一輪圓月,月輪中央伏臥一蟾蜍;畫面主體刻著作飛升狀的嫦娥。畫面空白處云氣繚繞,九星散布。引人注目的是,這翩然成仙的嫦娥居然也是人身蛇尾。
近年來,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的龍盤,頻頻出現(xiàn)在熒屏上。如果你見過實物,會發(fā)現(xiàn)那陶盤上環(huán)繞的似乎是一條蛇。不過仔細分辨,這條蛇已經(jīng)在悄然變化。它的身體上不是蛇紋,而像鱷魚的斑紋;頭部兩側(cè)的方形似耳,與無耳的蛇有別;牙齒為鋸形,與蛇的牙齒不同;口銜枝狀物,猶似嘉禾。這是一條按照人的愿望正在變化為龍的蛇。
陶寺龍盤發(fā)人深思,一下讓我想到了畫蛇添足的寓言故事。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 齊策二》記載: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shù)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蔽闯桑酥叱,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第一個畫出蛇的人,因為給蛇添足失去美酒,而被第二人享用了。自古以來,畫蛇添足者都被視為蠢人,不過,若是換一種眼光看,這位添足者未必不是富有想象力的藝術(shù)家。畫蛇添足,讓蛇邁開了向龍轉(zhuǎn)變的第一步,再添角、添須、添尾……就是當代騰飛寰宇的中國龍。難怪世人這樣概括龍:“牛頭馬面蛇身子,雞爪魚鱗蝦尾巴!
此時再來看那位因畫蛇添足而丟掉美酒的人,他非但不愚蠢,而且目光遠大,不為杯酒陶醉,志在創(chuàng)造代表炎黃子孫偉大理想的中國龍。
話說回來,從陶寺龍盤到畫蛇添足,龍的形象在演進中千變?nèi)f化,但無論其形態(tài)如何演變,以蛇為主體的特征,卻亙古不變。
無處不在的蛇民俗
供奉四方神靈,是民間久有的習俗。若是建廟,無論大小都會有四方神靈在周邊護衛(wèi)。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早已成為定式。青龍、白虎、朱雀,都是一種動物,唯有玄武由兩種動物組成,一種是龜,一種就是蛇。尤其在道教廟宇之中,龜蛇合成的玄武形象屢見不鮮。
在民間,曾有信奉“五仙”的習俗,東北地區(qū)尤甚。五仙是狐仙、黃仙、白仙、灰仙和柳仙。狐仙是狐貍,黃仙是黃鼠狼,白仙是刺猬,灰仙是老鼠,而柳仙就是蛇。蛇怎么會成為柳仙?這與神話里共工的臣屬、兇神相繇有關(guān)。相繇,又稱相柳,《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寫道:“蛇身九頭,食人無數(shù),所到之處,盡成澤國!毕嗔,其原型就是蛇。因此,把蛇稱作柳仙順理成章。也有人認為,柳仙是對蛇的贊美。柳樹萬條垂下綠絲絳,微風吹來,條條飄逸飛舞,婀娜多姿,總讓人聯(lián)想到嬌柔的女子。自古以來,文人喜歡用楊柳腰形容女子纖細的身材,柳葉眉也是古代美女的標志之一。蛇,身肢柔和,可與柳樹、仙女媲美,封為柳仙自然而然。
民間對蛇的崇拜很多,江南更為普遍。江蘇宜興人將蛇稱為“蠻家”“蒼龍”。他們認為,蛇能帶來吉祥好運,形成了在元宵節(jié)、二月二、重陽節(jié)祭祀家蛇的習俗,稱之“請蠻家”或“齋蠻家”。臺灣排灣人自稱百步蛇后裔,喜歡用蛇裝飾自身,不少婦女將蛇紋刺在手臂上,以此為美。排灣族酋長家里的用具多裝飾蛇圖案。
天南海北掃描了一圈,卻忘了自己本就是在蛇文化熏陶下長大的。孩童時期生活在鄉(xiāng)村,哪怕家里糧食再少、白面再缺,清明節(jié)前一日母親都會蒸一個雪白的饃饃,圓鼓鼓的饃饃上盤坐著一條蛇,人稱“蛇饅頭”。蛇饅頭寄托著父母望子成龍的祈盼。那為何不蒸個龍饅頭?因為在封建社會,龍是天子的專利,平民不敢僭越,民間百姓就以蛇代替龍表達心愿。
清明節(jié)天色微明,我和一群伙伴便拿到了蛇饅頭。此時即使垂涎欲滴,也不能馬上張口啃食,而要去村里最高的白楊樹下,把蛇饅頭朝上空拋,嘴里還要大聲喊出:“白楊高,白楊高,請吃饃呀樹梢梢,讓我長得與你一般高!”同時,雙手接住下落的蛇饅頭,這才能大口享用。
古典文學中的蛇
何止民俗風情,打開中國文學寶庫,蛇同樣活躍在其中。
“維虺維蛇,女子之祥”,在《詩經(jīng)·小雅》中,女子夢見蛇能生女孩,說明蛇是吉祥之兆。
“一蛇吞象,厥大何如”,在《楚辭·天問》中,屈原借助蛇揭示一些人貪婪的欲望。蛇嘴何其小,象身何其大,小蛇哪能吞下大象。此語流行于民間,變作“人心不足蛇吞象,貪心不足吞太陽”。
“怳怳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李白將蛇寫進《草書歌行》。懷素的草書能夠“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狂顛得猶如酒后的李白。不過,李白再狂顛也還有幾分清醒,那懷素的筆墨落在紙面是何狀態(tài)?“時時只見龍蛇走”,書法酷似龍蛇起舞,真是水平高超!
西晉文學家傅玄奮筆疾書:“嘉茲靈蛇,斷而能續(xù)。飛不須翼,行不假足。上騰云霄,下游山岳。逢此明珠,預身龍族!薄帮w不須翼,行不假足!笨煸,快哉!
讓我們穿越時空,再將目光投向伏案寫作的柳泉居士蒲松齡。他正在寫《聊齋志異》,寫狼,寫鼠,寫狐貍,寫著寫著,寫到了蛇,興趣更濃了。寫了一篇《螳螂捕蛇》,不盡興;又寫一篇《豢蛇》,還不盡興;再寫一篇《蛇人》!扼氩渡摺分,小小的螳螂居然爬上如碗粗的巨蛇頭上,啃咬不放。蛇疼痛難忍,“擺撲叢樹中,以尾擊柳,柳枝崩折”,可就是制服不了微不足道的螳螂。最終,蛇被螳螂割裂皮肉而死去,這是蛇的敗績。蒲松齡似乎并不甘心,繼續(xù)寫蛇。
《豢蛇》中,蛇變得馴順了。一位老道士養(yǎng)蛇,蛇多且大,大的“粗十余圍”,小的“約可五六圍”。蛇見到生人就怒目而視,道士呵斥即乖乖閃到一邊,蛇猶如家中的狗一樣乖巧。
再寫到《蛇人》,文中的蛇有了人情味。蛇人以耍蛇為業(yè),他曾經(jīng)養(yǎng)了兩條蛇,分別叫大青和二青。后來,大青死去,二青也不見了,蛇人不勝傷心。忽一日二青復歸,還帶回一條小蛇。蛇人轉(zhuǎn)悲為喜,稱小蛇為小青。幾年后二青長得太大,只好放還野外。又過了數(shù)年,一次蛇人外出,被一條大蛇追趕,回頭看發(fā)現(xiàn)蛇頭頂有個紅點,認出是自己養(yǎng)過的二青。蛇人放出箱子里的小青,兩條蛇“交纏如飴糖狀”。蛇人將兩條蛇一起放走,之后再沒聽到二青追趕嚇人的閑言碎語。
還有一篇《蟄蛇》,寫出了蛇的神奇。一私塾挨近野外,廁所緊靠石壁。有個書童如廁很長時間不見出來,先生去看,驚奇不已。只見書童“起空中二三尺,倏起倏墜,移時不動”。原來,“壁縫中一蛇,昂首大于盆,吸氣而上”。真是奇觀!蒲松齡筆下的蛇多種多樣,篇篇精彩。
魅力無窮的《白蛇傳》
明代馮夢龍《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是關(guān)于蛇的最完整、最動人的愛情故事之一。
馮夢龍小說不僅擴充了此前的一些傳說故事,還賦予白蛇少見的人性。由白蛇變化而成的白娘子愛上了許宣,與他結(jié)為夫妻。白娘子雖幾番被道士、高僧窺破真身,仍癡心不改,真情不移。然而,世人仍把她視作妖孽,最終,白蛇被鎮(zhèn)壓在雷峰塔下。馮夢龍最初本是借助白娘子的故事,勸說世人不要像許宣那樣貪色著魔,何曾想到他的妙筆,激發(fā)了民眾對白娘子的憐憫之心和對愛情的渴望之情。無數(shù)人口耳相傳,又經(jīng)過文士的整理和改編,故事演變?yōu)榧矣鲬魰缘摹栋咨邆鳌贰?/p>
《白蛇傳》中的白蛇白娘子,一心一意愛著許仙。(許宣在新演變出的故事中,已改名為許仙。)白娘子與許仙成婚,不再給許仙帶來麻煩,二人過著幸福歡樂的家庭生活。故事里的矛盾和沖突皆來自金山寺和尚法海對許仙的蠱惑。許仙聽信法海的勸說,在端午節(jié)讓白娘子喝下雄黃酒,現(xiàn)出蛇形的白娘子嚇死了許仙。白娘子沖破重重艱險,取得靈芝仙草,救活了夫君。然而,許仙再次受到蠱惑,被法海軟禁于金山寺。白娘子帶著小青與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許仙趁亂逃出來,有情人才重又團聚。這一來,純情的白娘子更為世人喜歡,不僅在故事中講述、彈詞中傳唱,還在戲臺上演出、電影中放映!栋咨邆鳌繁还J為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中最為動人的一個。
姑且不說其他形式的《白蛇傳》如何動人,僅戲劇中的白娘子形象就醉人心田。醉人的不僅是顏值,更是白娘子善良的心靈。我的家鄉(xiāng)流行蒲劇,每次唱《白蛇傳》,鄉(xiāng)村寬闊的戲臺都會爆滿。當那白娘子亮相一唱,頓時安靜得如同杳無人跡的空谷。至今我還記得白娘子的幾句唱詞,“自從你離為妻悄悄出走,哪一夜我不等到你月上高樓。對明月思官人我空床獨守,思官人常使我淚濕衫袖。我把咱夫妻情思前想后,怎不由我女流輩愁上加愁。一愁你出門去遭賊毒手,二愁咱夫妻情恩愛難丟,三愁你茶飯不可口,四愁你衣服爛無人補繡!辈淮輪T把白娘子思念許仙的唱段唱完,臺下已爆出山呼海嘯般的叫好聲。在我看來,人們大聲叫好固然因為演員的唱功,更因為演員以白娘子白蛇之口,唱出了世人心中對真摯愛情的向往!
行文至此,忽然想起許多與蛇相關(guān)的地名。深圳有聞名全國的改革開放前沿蛇口,武漢有扮靚詩詞的蛇山。南京不僅有蛇山,蛇山下還有蛇山巷。以蛇為名的村莊那就多了,蛇盤村、蛇塘村、蛇骨村、蛇伸頭村,分布在全國各地。北京周邊更是把帶有蛇的地名多樣化了,有蛇魚川、蛐蛇梁、蛇水灣,還有青蛇嶺。遼寧大連有蝮蛇成群的蛇島,此外廣東汕頭、湖南永州、福建漳州等城市,都有蛇城之稱。
蛇地名、蛇風俗、蛇文化,從古至今,與我們相攜前行。感謝中華先賢,他們創(chuàng)設(shè)了十二生肖,將動物與我們的生命密切關(guān)聯(lián)在一起;他們創(chuàng)造了生肖文化,傳給了我們民族和諧共生的精神基因。(作者:喬忠延,系山西省散文學會名譽會長)
關(guān)注精彩內(nèi)容